厚葬之风促进了北魏墓志发展另一个促使北魏大兴碑刻艺术,这个同时也是魏碑书法艺术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树碑立碑风尚盛行的重要原因是北魏的厚葬风气盛行。
祭祀厚葬之风自古就有,古人为何如此的重视祭祖,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做繁冗复杂的祭祀活动或者丧葬活动。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祖、厚葬等不是信奉鬼神,也并非卜筮迷信。 孔子解释说“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可以说,祭奠祖先,古人的厚葬之风,最终目的多为对先人歌功颂德,慎终追远,让当代人以至后人不忘先人,可以说无论是祭祀还是后来发展的厚葬风气,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民族的凝聚力,都是当时统治者希望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来唤起后人对前人的追思和敬慕。尤其受中国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一直推崇和提倡的孝道思想深深影响中国文化。 《中庸》有言:“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矣。”儒家思想中关于孝道的观念主要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膜拜尊崇的影响,在宗教观念上主要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念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的主要表现即为厚葬。 《论语为政》中孔子答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虽并非孔子主张厚葬,但不得不说孔子所倡导的孝道观念对后世厚葬之风的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于《淮南子汜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 北魏时期,随着汉文化在各个层面的影响深入,重视丧葬的民风在北魏时期兴盛起来。对待厚葬风气的盛行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
一方面厚葬对当时的社会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厚葬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个人乃至民族精神上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是建立在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之上。 另一方面,就北魏的魏碑书法艺术来说,正因为厚葬之风盛行,带来了北魏时期墓志镌刻的风气,同时也推动了魏碑书法艺术的发展。 《魏书·赵修传》中有记载赵修为父亲置办丧事:“百僚自王公以下无不吊祭,酒犊祭奠之具,填塞门街,于京师为制碑铭,石兽、石柱皆法民牛车,传致本县。财用之费,悉自公家。凶吉车乘将百两,道路供给,亦皆出官”。 由此可以看出北魏厚葬风气之强。就今天发现的北魏墓志中不仅有上层达官贵人随葬伴有墓志,以来歌功颂德,宣扬生前事迹,以供后人瞻仰、祭奠;还有一些不知名平民百姓也有效法刊刻墓志。 北魏平城时期在朝廷的多次下诏限制以及鲜卑文化占主导的背景下,现存的墓志较少。《司马金龙墓志》《申洪之墓志》都是士族官僚墓志。而到洛阳时期北魏宗室元氏墓志的大量出现也将了北魏的魏碑书法艺术发展推向高潮。 (责任编辑:宝璞斋书院) |